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梦魂故里

梦魂故里

2018年04月10日 10:38:44 访问量:3677 作者:李金鹏

我想我是属于这座古老的村镇的,我的思想和灵魂是属于古老的街巷,环村的池塘,葱郁的树木的。

 

我的家乡是七级镇,她有着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旧时称“忠武寨”。故晚清至民国,七级周边数村皆属“忠武保”,七级镇的团练为“忠武团”。

 

贯穿村镇南北的那条公路从我记事起就这样穿过村庄,人流不息,四乡的百姓赶集上店,商贾在街道和村边经商贸易,热闹非常。

 

方志记载:“七级建村于东汉。当时佛教传入,渐及燕赵。曾修‘大兴善寺’于此,寺内筑敬佛宝塔,僧徒渐多,香火日盛,商贾农工因聚为村落,盖取‘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之义以名村。”旧时,七级镇即指七级村和七级堡两个自然村。土城四围亦包括七级村和七级堡。堡意为城中之城。七级堡在七级城之西南隅,亦有四门。前皆加小字,曰小西门,小南门云云,以对应七级镇之四门。另加今东七级正北之“小北门”,七级镇共有九门。旧时七级堡是七级镇的“商业街”。晚清,各地商贾来七级经商,所以七级堡的姓氏比较复杂,盖与外商来此落户有关。

 

上世纪六十年代,七级堡南北街两边的建筑仍为旧时商店的“板搭”门面。文革前,下雨天,我们从门店的回廊穿过,衣服不会湿。从小西街向北穿过曲折古朴典雅的明清建筑,可以到七级堡的南北街来。那些曲曲折折的悠悠古巷,那些古老的民居,深深的庭院,成片的池塘,人文的情怀,无一不烙印在我内心深处,无论时光如何磨蹭,都挥之不去。古镇给人的,永远是魂牵梦绕。此去经年,红尘滚滚,多少流年易逝,古镇给人的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轮回千年的世事沧桑,让古镇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灵性,一砖一瓦都写满故事。

 

从七级堡老供销社旧址向北约百米,南北街的北端是原来七级堡的小北门。向北还有一段街巷,正冲着西七级的“真武庙”(乡民呼之为“周鼓庙”)。真武应“北方玄武”,民间俗称真武大帝,荡魔天尊,是道教大神之一。

 

出西门,西北二里许是七级著名的“唐帝庙”旧址。相传此庙为两层道观,上层为阁楼,俗称“阁”(土音gǎo)。相传唐帝庙为唐代尉迟敬德所监造,民间有“敬德走马看古槐”的传说,传说他在修庙期间曾到南宫“大河头”看一棵老槐树。大河头的古槐直到近代还枝繁叶茂。唐帝庙有很多古老的神话故事,代代相传。根据《重修唐帝庙碑记》记载:“今庙中正殿之上,鹵薄庄严,羽葆骈列,冕旒而长须者即岳神也。”此庙正殿供奉“东岳天齐仁圣大帝”,即传说中主宰人之生死的幽冥界的主宰,即幽冥教主,民间俗称“天星爷”。两边有“十王殿”,供奉十帝阎君。著名诗人王伯廉《重修唐帝庙碑记》还记载了殿宇中的装潢,写道:“殿中东西壁画殷季诸荒唐事,笔笔生动,须眉活现,似出刘半阮手。余顾而乐之,徘徊不忍去”。每逢节日庙会,巨鹿、广宗和南宫各县的香客百姓云集。《重修唐帝庙碑记》记载了癸丑年(民国二年1913年)下元节(十月十五)庙会的盛况:“诸信士又演剧赛神,奔走十方之士女,萧鼓嘈杂,拜仁王也;香烟靉靉,焚旃坛也。盖廊宇之曼廻,甍盖之岹嵽,幡幢之迷离,宝相之晶荧,有不可殚述者焉。”我幼时的记忆里,唐帝庙就是一个高大的废墟。相传日寇来七级之前,庙还存在,日寇进驻七级前,用大炮把唐帝庙轰成一片焦土。我们小时候,常常爬上唐帝庙的废墟,骑在废弃的石头赑屃碑座上玩。在生产队锄地的时候,经常会捡到明清年代的古铜钱。

 

从今西七级真武庙向东走,过十字街向东百余米,就走到了中七级小学的位置。中七级小学对面原来是村公所。是七级村的社区精英们办公的场所。抗战初期,王任重和陈在道等共产党、八路军的领导人就在此办公。中七级小学的位置就是当年的七级村区立第二高等小学校的位置。民国四年(1915),教育家李郇雨先生在七级创立七级村区立第二高等小学校,他教育学生以勤朴诚毅为宗旨。自己身体力行,以此作为立身标准。他在该校担任校长的四年间,殚精竭虑,克已奉公,所得薪金除饭资外,悉捐入校中,共计银洋六百余元。当时县长谢学霖奖给乐育为怀匾额,以示褒奖。省视学阎承之来威县考察后,加以,“不辞劳怨,卓著成绩”的评语,直隶省长颁发一等嘉奖章。(民国《重修威县志》卷十六)

 

由此向东,后街南侧,小学东边,有一池沼名曰“母家濠”。明朝初年,“燕王扫北”,畿南一带,因战乱灾荒,民生凋敝,人烟稀少。朝廷令“迁山西民以实之”。明朝永乐二年,七级李姓等姓氏自山西迁民至此。母姓为七级村最早的“土著居民”。母家濠北侧胡同北头路西母家旧宅对门即李茂斋故居。李茂斋是邢台市著名的八卦掌拳师,是八卦掌第三代传人。李茂斋自幼跟随父亲李均重在涿州经商,字号“天兴李”。李茂斋清末拜八卦掌名家刘凤春为师。习练八卦掌。刘凤春为大内带刀护卫,御赐“九城太保”。李茂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回七级,是冀南著名八卦掌名家,他的纪念碑在七级村北106国道西侧。

 

由中七级小学往东200米路南,原有一座巍峨的门楼,上世纪五十年代曾为区政府的治所,六十年代为七级完全小学校址。所谓完全小学,实际上只是小学的五、六年级所在地。小学校分散于今东七级、中七级和七级堡的三个小学校中。上世纪四十年代,此处原为七级抗日高小旧址,抗战期间,多少英雄儿女从这里走向抗日前线。

 

从中七级与东七级交汇处往南的小街西侧原有“穿心店”旧址,此为贯穿于七级村东北隅南北走向的通衢,北至大北门和小北门,南通大南门。记得小时候,七级村著名的“孝丐”李秋生就住在穿心店的东屋里。“穿心店”与“扁担濠”交汇处向西为旧时“马道”。马道南侧即今前七级的位置,过去是七级村打工族的棚户区,所以民居建筑杂乱而不规范,街巷狭窄歪斜,旧称“拐里”,因孙姓居多,俗称“孙家拐”。扁担濠北段西侧是武术家孙化南的故居,孙化南为著名红拳拳师,艺德双馨,闻名遐迩。由此向南西侧俗称“前庄上”。这里有近代著名拳师李老坤的故居。李老坤原是七级后街著名的红拳拳师肖老济的高徒,义和团时期,北上涿州,学习了义和神拳,把红拳的技击和义和神拳的“气功”相结合,创造出一套颇具自身特色的武术形式。民国时期,他的高足魏兴杰字彬臣,南北闯荡,定居石门。他在李老坤红拳基础上,发扬光大,创“气功长拳”,成为中国武林“气功长拳”的一代宗师。

 

沿着扁担濠向南,南段东沿是威县著名教育家、书法家宋德功的“佩兰别墅”旧址。宋德功先生在民国初年,引领潮流,崇尚民主,献身教育,倡办女学,是七级村引以为豪的文坛领袖,也是威、南一带著名教育家、书法家。据村中老人回忆,民国时期,宋德功的女子学校,大门口有一影壁,向西的一面,写着“博爱”两个大字,向东一面写着孙文的《总理遗嘱》。扁担濠旧时碧水荡漾,岸柳成行,堪称七级一景。难怪威县著名诗人王伯廉来到这里,写下著名的《佩兰别墅记》,文中描述这里“道左寒潭漾清光于门外,宅南大柳送秋色于墙头。”

 

沿扁担濠南行正南方原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前七级戏院,现已变成一片民宅。向西一拐便是前七级的“三官庙”,庙中供奉“天官、地官和水官”。《历代神仙通鉴》说三官乃元始天尊真气所化,从口中吐出,后降人间,即尧、舜、禹三位传说人物,后封为三官大帝。宋代将三官与三元联系起来,所以后世把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和十月十五下元节说成三官大帝的生日。至今前七级的信众仍过着这三个节日。庙内神主为威县著名水陆画画家郭维城绘制。三官庙对联:“帝德无边尧天舜日;生平有象国泰民安。”李金鹏撰联,西七级赵汝明先生书丹。

 

从三官庙南边小街向南走至向西的东西道就是原来大南门的位置。南门外原来的耕地现已变为前七级的民宅。南门旧址向西是原七级医院和七级镇中的旧址。

 

穿行在七级的街巷,从七级堡到真武庙,经由后大街,南拐到扁担濠,经由佩兰别墅旧址到三官庙,一处处景点;李郇雨、李茂斋、孙化南、李老昆,宋德功、一位位人杰,一股历史的幽韵向我们徐徐袭来。那些久远的故事,或爱或恨,或恩或怨,或褒或贬,湮灭在街道的一门一窗、一草一木,湮灭在古老的迷离里。经年过往,生活就是那么如梦如幻,如歌如景,无奈着,希望着,憧憬着,彷徨着,苍白着,熣灿着。站在时光的深巷,静静地倾听风划过季节的轮回,回味在浅浅的岁月里,看世事尘埃落定。心,就在清寂的时光里,孤寂、恬淡、遥想、品味。淡定从容地去品味和感悟,品尝苦难过后的香醇,把那悠长的离愁别绪和生命里的残阳,放逐在古老的屋檐下,洒落在树边的枝头上。

 

平凡的人生,总有风雨相伴,总有崎岖不平,总有花残月缺,总有悲欢离合。让我们在清寂的时光里历练自己,成长自己。守着一份恬淡的情怀,持着一份古老的怀念,静静地等待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辉煌,那一份美好。

编辑:刘梦瑶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河北省威县第一中学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