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新闻 > 家庭礼仪教育的思考

家庭礼仪教育的思考

2013年05月23日 22:27:19 来源:史基宏 访问量:1621

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一书中指出,“开一个好头对于做任何事情都是最重要的,尤其是那些尚处于年青和稚嫩阶段的事物,因为这时正是个性形成的时候,此时下的印象也是最深刻……”。亚里士多德也说过,“幼年时形成的良好习惯可以改变一生。”这样的“开头印象”、“幼年习惯”,在倡导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化社会的今天,就是首先要接受最需要接受的礼仪教育。本文仅就自己对家庭礼仪教育问题的思考作一粗浅的小结。

一、崇礼重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尊敬之心,礼也。”(孟子)“仪”,则指形式、规范。崇礼重礼,古今中外皆然。这里的“礼”,指的就是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是一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和反映。
我国古代提倡的四种道德规范——“礼义廉耻”,“崇礼”就放在第一位,其后才是行义、廉洁、知耻。“礼”,维系着社会秩序,协调着人际关系,“差不多成了中国文明的象征和标志,尤其在中国古代社会,礼被奉为社会人生的评判标准和指导原则”①。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篇》)人们就在礼中生活,在礼中充实,也在礼中完善。
西方人也十分重礼,“一向把礼仪教育作为品德教育的入门课,其理想中的楷模便是绅士”。他们是把礼仪修养作为一个人全部品德的基础来看待的,认为“在我们这个互相交往的社会里,许多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不同的人需要有统一的礼仪规则,并用它们作为一门工具,以创造出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②。

当今社会是高度开放的社会,也是高度协作化的社会。任何单一的个体都必须与其他的个体或群体交往、合作。任何不礼貌和不文明的行为不仅使人生厌遭人唾弃,无助于建立世人间健康有序、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还必将“严重危害当今社会各阶层的合作与团结”。一位外国老师为此曾明确指出,“文明礼貌对个人事业的成功极有帮助。大的商业交易或爱情往往是从餐桌上开始的”③。我国著名的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先生在给他儿子傅聪的一封信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他这样写着:“你所来往的圈子特别是有教育的圈子,一举一动务须特别留意。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④

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遵循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规范,以尊人敬爱人为基础和重要内容,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以系统的文明礼貌知识传授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向全社会倡导、推广能够体现和反映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优秀的文明礼貌言行。此即礼仪教育。

二、礼仪教育,基础在家庭,关键也在家庭

礼仪教育的过程就是礼仪习惯的养成过程,也就是社会的个体化再到个体的社会化的过程。其实质是要把一个具有自然属性的个体的人培养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的人。而作为个体的人降临人世步入社会,首先接触到的就是父母,就是家庭。就教育而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里,受到最初的、往往也是最有影响的启蒙教育。他们在家庭中生活和活动,经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形成各种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其中有好的,也有坏的。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因此,相对于学校的、社会的教育,仅就家庭礼仪教育而言,说它处于基础地位,起着关键作用,当不为过。具体地说,主要表现为:

1.家庭礼仪教育是社会个体化的有效载体。在家庭里,教育者(主要是父母)能够把已习得的礼仪要求,通过平时家庭成员间在共同生活中的相互接触、交流、教育、影响自己的孩子养成必要的礼仪习惯,从而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适应社会准备了良好的礼仪素质。这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不具备的条件。

2.家庭礼仪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有力支撑。“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每一个人都必须是社会的人,都必须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细胞,是我们一切习惯的渊源。个体能否成功地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并为社会所悦纳,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他接受的家庭礼仪教育。

3.家庭礼仪教育架起了个体与社会的坚实桥梁。社会个体化再到个体社会化,其间联结的纽带就是家庭礼仪教育。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不只是给孩子多灌输知识,而是帮助孩子养成礼仪习惯,能够与人友好相处,在共同的进步中发展中更进一步地充实、发展、完善自己。在这方面,家庭礼仪教育以其独特的即是首发站又是终点站的家庭的地位,无疑是起到了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三、家庭礼仪教育看平时,重养成

家庭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理想的港湾,它既是遮风挡雨的寓所,也是孕育希望和放飞理想的锚地。家庭礼仪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看平时,重养成,自然是家庭礼仪教育实施的应有之义。具体可由以下四方面着手——

1.以礼带礼,突出家长表率作用。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前苏联大文豪托尔斯泰也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加强教育者(主要是父母)自身的礼仪修养。“孩子是父母言行的一面镜”;“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孩子常常把自己的行为与父母相对照,甚至父母行为中的某些失当之处,也往往会成为一些孩子开脱自己错误的‘口实’。孩子既可以从父母身上学到优点,又可学到缺点。”“为人父母者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必须从自己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⑤作为家长,我们的那些做父母的应该切实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认真负责地扮演好孩子人生道路的引路人的角色,努力践行规范的文明礼仪,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从而自然地接受影响、教育,自觉地付诸实践。

2.以小促大,紧抓日常生活规范。

俗话说:“坐有坐相,站在站相,吃饭有吃饭的相道”。《礼记·冠义》中也有这么一句话,“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1996年以630分的“托福”成绩直接考入美国大学的原哈尔滨三中学生陈磊的父母在谈到对孩子进行文明习惯的培养时深有感触——“见过陈磊的人都说她气质好,彬彬有礼,落落大方。这也是从小到大逐步养成的。”“打陈磊学会说话,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指示和要求时起,我们就有意识地在各种场合下,告诉她应该怎样做。比如早晨离开家时,要和家里人说‘再见’,到托儿所要问‘阿姨好’,‘小朋友好’等等”。“在街上,吃剩的果皮和冰棍杆,我们都让她亲手送到垃圾箱里,从不随意往地上乱扔。乘公共汽车,当别人让座时,总要说声谢谢。每当看到环卫工人或园艺工人顶着烈日清扫一街路、美化环境时,都要赞扬他们对城市对社会的贡献,告诉孩子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从低到高,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父母对子女的示范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时时处处,点点滴滴。”⑥作为家长,我们的那些做父母的应该遵循孩子生理心理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以日常生活规范的教学与落实为基础,从最基本的抓起,逐步提高完善。

3.以无胜有,营造家庭文化氛围。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则与之化矣。”孔子的话其实说的是环境熏陶及良好的心理环境形成为对人的深远影响问题。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营造一定的氛围,制造一定的舆论,以感情的变化促进礼仪活动的开展。“生活环境,是孩子品德最好的教师。”“对儿童最深刻的教育,言误不如行动;对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遗传不如环境。”“长大的孩子身上任何一点不良品格,都可以从他幼年的环境中找到形成的原因。”“长期处于愉快心理环境下的孩子,往往表现为精神振奋,性格豁达,活泼乐观,充满自信。”许多家教成功的父母都“十分留心在每日的生活,在欢愉的气氛中,对孩子进行启蒙。”⑦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也认为,创设彬彬有礼,愉快活泼,和谐协调,相互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的教育氛围是搞好教育的主要条件。作为家长,应该努力建议一个充满理解、信任和亲情的幸福家庭,这正是孕育良好礼仪素养的摇蓝。

4.以练导行,强化孩子礼仪意识。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仁与礼未有不学问而明者也”(卷七《求其放心》),“必待学而知之”(卷十八《破题用庄子》)。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包括具体清晰的指导、规观和训练。事实上,“无论是在被称为‘冒除家的乐园’的西方社会,还是在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的当代中国,一个不名一文的穷光蛋一夜之间突然暴富,虽是难得,但也绝不是天方夜谭,但是要让那些举止粗野,俗不可耐的人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温文尔雅的绅士,成为优雅的淑女,则是绝不可能的事。因为一个人的风度气质是长期训练之后形成的。”⑧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林崇德教授也指出,“重复和练习是习惯形成的关键。无论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还是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都是靠重复和练习而形成的。要使文明用语普及,唯一的办法是在明确意义的情况下反复练习,使之习惯化。良好的文明习惯和道德习惯,我们提倡重复和练习养成。”⑨作为家长,必须向孩子提供良好习惯的训练,不时地对孩子进行有意识地礼仪重复、练习。

值得注意的是,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还必须置身于广阔的社会背景,紧跟时代发展的要求,供助良好的道德基因进行设计、规范,与时俱进。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其相关文件,导风气、增意识、明方向、促自律,具体规范,提高整个家庭的文明素质

四、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必将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部分。文明礼貌正是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外化,是品德的最直接的表现,体现着一个人的健康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许许多多的有识之士都认为:“礼貌是儿童和青少年应该培养的重要习惯。”⑩“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这是美的精华。”(英国哲学家培根)举止文雅,言语恭敬,明礼仪,行礼仪,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积极成果,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家庭礼仪教育立足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从最基本的社会交往方式出发,着眼于从小就培养,从小事、身边、现在做起,突出人际关系中的尊爱友好平等原则,其本身就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的入门课,它的深入开展,实实在在地贯彻了德育要求,从而开创了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家庭礼仪教育注重和谐的家庭文化氛围的营造,尊重环境对人的作用,把改造培育宜人环境与日常的良好礼仪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于家庭对子女成人成材教育的整个运行过程之中,从而为家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因此,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必将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五、结束语:

文明礼貌是最受各国人民重视的品质。礼仪是发展社会交往的润滑剂,是沟通人际关系的调节器。在文明、礼貌、得体的交往中,我们快乐地成长!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有一首诗:“您的孩子并不是您的孩子,他们是生命之火的儿女;他们通过您来到人世,却不是您的化身;他们整天和您生活在一起,但并不属于您。”让我们在对礼仪的思考、感悟中,带着诗人的启迪,抱着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结合《公民道德建议实施纲要》等的具体要求,切切实实地深入开展家庭礼仪教育吧!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象山县新港中学)
注释:
①熊良智,庄剑编著:《〈礼记〉与中国人的生存和理想》,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第1页。
②③⑧⑩贺雄飞,阿尔泰,刘新华主编:《世界教育艺术大观——透视教育的第三只眼》,远方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206页、第207页、第106页、第194页、第7页、第389页。
④傅敏编:《傅雷家书》,三联书店出版社1990年12月第3版,第28页。
⑤⑥⑦王东华主编:《我们是这样教育孩子的》,中国妇女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6页、第143页、第127页、第128页、第129页、第145页、第52页、第58页、第60页、第145页、第118页。
⑨林崇德著:《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179页。

编辑:孙云龙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河北省威县第一中学 特此声明。